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时间:2024.5.4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全球 19xx年10月12日-世界60亿人口日,20xx年67亿,每年增长人口7000多万

人口数量变化:某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

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如何计算)-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2 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

时间段 增长速度 人口总数 生产力水平

农业革命前 非常缓慢 越 越

农业革命期间 速度加快 来 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明显加快 越 越

20世纪以来 迅猛增长 多 高

(生产力水平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3 二战后,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大洲:非 拉美 亚 大洋洲 北美洲 欧洲

国家:发达国家:缓慢(甚至零负增长)---今后

发展中国家:很快(80?、六国)---20世纪七十年代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 指标: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高 高 低 原始型

高 低 高 传统型

低 低 低(1?以下)现代型 转变:死亡率先降---原始型转变传统型

出生率后降---传统型转变现代型

2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变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70年代后) 3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世界

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传统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现代型

三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

1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政治上的独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均寿命增长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快

2 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福利待遇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

3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原因

死亡率下降

出生率下降:一方面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国家采取控制人口的措施,计划生育政策

4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中死亡率先降出生率后将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

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

总结:生产力水平(最主要)、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宗

教信仰

四 人口问题

1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发展中国家—世界主要

(少年儿童比重大)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教育、

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措施:计划生育

2 人口增长过慢—发达国家

(人口老龄化)

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

措施:鼓励生育,人口迁移

五 人口分布

1 稠密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

原因:中低纬沿海平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

亚洲东部南部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

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且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很快

欧洲、北美东部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工业商业金融活动频繁 2 稀疏区: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区

干旱的沙漠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行政区界线)

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1 国际人口迁移

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国界)

历史发展: 时间 特点 流向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 亚欧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以后 发展中→发达,定居 亚非拉美→欧北美大 移民减少,短期流动 洋洲,西亚北非的石油

工人增加 输出国

(分析原因及意义)

2 国内人口迁移

概念:

历史发展:(分析原因及影响)

我国古代

特点 流量 流向 年代中期前 有计划有组织 较小 东部城市→西 新中国成立部、边疆,农民

迁往地广人稀的

东北西北从东部

年代中期后 以自发为主 较大 西部→东部

内陆→沿海 山区→平原 贫困地区→发达地区 农村→城市

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

3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

总结: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 人口迁移的影响

1 迁出地

有利:减小人口密度,减轻人口对环境、土地、就业的压力,加强与其他地

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收入,提高经济水平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2 迁入地

有利:提供了人才和廉价劳动力,促尽了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活

跃市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不利: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教育、住房、交通、就业、资源、环境的压力

增大,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

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最多人口数量

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首要因素—资源: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

教育水平: 正相关

3 估计结果

二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 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

2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逻辑联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功能区形成:同一种城市用地 集聚 功能区

2 功能区

① 住宅区:最广泛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比较

低级住宅区位置面积环境配套设施

② 商业区: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达稠密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经济活动最繁忙

③ 工业区: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边界地带

向城市外缘移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

扇形模式

2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

①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

付租能力

(图2.7—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支付的地租越多,谁支付的地租越多谁获

得土地、三条斜线代表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递减并分析原因、同心圆模式) (地租等值线图—两种原因同时影响)

② 收入:住宅区分化

③ 知名度

④ 种族、宗教

⑤ 历史

⑥ 行政

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工业区与住宅区的相对位置----风向(东亚南亚西欧)、河流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划分标准—人口规模

2 服务功能(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 3 城市等级的提升

地理位置:丰富资源—大庆、攀枝花

便利交通—上海

二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三 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论

第三节 城市化

一 什么是城市化(看图分析)

1 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 标志: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城市带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劳动力有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3 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 动力(人口迁移):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5 意义

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历史发展-----工业革命以后(以发达国家为例)

初期 低-30%以下 慢

中期加速 提高 快 郊区城市化

后期 高-70%以上 慢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小城镇的交通等基础设

施完善)

(各阶段出现的问题)

(再城市化)

2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早 高 慢 相适应 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 晚 低 快 不适应 初期中期阶段

(发达:工业化-----城市化)

(发展中:人口增长过快,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巴西—过度城市化、印度----滞后城市化)

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影响:原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质量下降

影响水循环

影响气象要素

2 过快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废气、工业废气、交通尾气

水污染-------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城市地表径流

噪声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光污染

电磁波污染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3 生态城市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

交通和居住条件)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劳动对象:植物动物

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 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

3 农业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气候

热量:作物分布:苹果----暖温带、柑橘-----亚热带;

甘蔗-----热带(台闽粤桂滇蜀)、甜菜----中温带(黑吉

内蒙古新)

作物熟制: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

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

降水:

例:①我国东部水稻种植-----水稻好暖喜湿,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新疆水果含糖量高------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夏季气

温高, 光照强,光合作用强,生成糖分多;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

差大),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糖分少,水果甜

(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 地形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

丘陵山地; 缓坡----梯田

陡坡----畜牧业林业(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经济、环境效益)

海拔升高-----垂直农业带

土壤

土壤性质:茶树----红壤酸性

-----土质疏松

水源

灌溉农业

②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大;使产地与市场可以分离

劳动力

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习惯(种植历史)

食物偏好

政策

科技:保鲜冷藏技术

培育良种

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梯田----地形;温室大棚----温度;灌溉---水分

小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整体性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

1 概念

2 特点

3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① 混合农业:谷物(小麦、玉米)与牲畜(牛、羊)混合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②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分布于国土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小麦和牧羊 ③ 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的形成

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有一定降水 地形---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水源---有墨累达令河流经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有国际市场

交通---交通便利,农场一般靠近公路

人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家

庭经营)

机械---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科技水平高

政策---政府鼓励扶持

限制性因素:灌溉水源

显著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可根据市场要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具有很大的灵活

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三 微观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

地价 单位产值 用地面积 交通的通达度 需水量 生态效益

读下图,该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

B、C、D、E五个区位安排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A 养鱼 因为A是水库

B 果园 因为B处地形为丘陵 ,栽种果树既有经济效益,又有保持水土涵养

水源的环境效益

C 乳牛 因为鲜牛奶易变质且养牛占地面积较大,应选择距城市较近且靠近公

路的地方

D 花卉 花卉产值高保鲜期短且生长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可安排在有水源且离

城市近的地方(城市近郊地租高) E 小麦 因为E处为平地,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面积大,有河流灌溉,小麦产

值低,距城市远地租低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季风水田农业

种植业---水稻(好暖喜湿,单产高)、劳动密集型农业、自给农业

1 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2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①自然因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平原丘陵,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土壤:水稻土,土壤肥沃

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种植历史: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稻米是亚洲人喜爱的粮食

水稻单产高,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

3 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小农经营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早灾害频繁,灌溉是水稻的基础)

4 发展方向

控制人口增长,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提高商品率,兴修水利

二 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业---小麦、玉米 商品农业---面向市场

1 分布:世界: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家庭经营 我国:东北西北----国家经营

2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土地租金低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① 分布:中部平原---小麦区(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玉米带 ②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高温潮湿 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水源: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及五大湖,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先进的工业是保障)

先进的科技

国家政策支持

③ 特点:农场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对比一:我国的季风水田农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农作物 气候 人口密度 农场规模

季风水田农业 水稻 季风气候 人口稠密 小农经营

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广人稀 农场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 科技水平 商品率

低 低 低

高 高 高

对比二:练习题

1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于 ,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

于 ,两者的农业结构共同之处为

2 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3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产生差异的原因

4 中国加入WTO后,东北地区粮食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

农产品质优价廉,占领了我国许多市场。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优价廉的原

因是什么?

答案:1 中部平原 东北和西北 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

2 夏季高温潮湿,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黑土土壤肥沃,有河流水源充

3 自然条件: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

东北地区,无霜期长,降水略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

4 科技含量高,质量好;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

产率高,交通便利,海运运费低,成本低,价格低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大牧场放牧业

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1 分布: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广阔(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羊

2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① 位置

② 形成过程: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

③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

草类---温带草原草类茂盛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

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市场广阔

交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科技:海上冷冻船,是市场扩展到欧洲

政策,政府支持

④ 措施:培育良种牛;修铁路,改善运输条件

开辟水源 ;保护草场、种植饲料

3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思考:分析我国内蒙古地区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可行性

区位优势: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市场广阔

需改善条件:建设保护草场改善生态化境;改善交通;提高机械化、专业化、

科技水平

二 乳蓄业

畜牧业---乳牛 商品农业---面向城市市场 集约化

1 分布:大多紧邻消费市场

世界上---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国家内---大城市周围(我国北京上海)

2 西欧乳蓄业

① 位置

② 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多雨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

的生长

西欧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区位因素:市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较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科技

发达

思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乳蓄业形成的原因

对比:西欧乳蓄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 工业

1 概念:

2 分类: 和 (生产方式); 和 (产品用途) 3 生产过程: →工厂→

二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 经济效益(最低成本,最高利润)

① 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 、

社会经济因素: 、 、 、 、 、 、 、 、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③ 同一部门不同时间

钢铁工业: (德国鲁尔区)→ (包钢、武钢、鞍钢)→ (宝

钢)

分析原因

对鞍钢和宝钢

④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交通运输改善--- 和 影响在减弱, __影

响在增强,区位选择更加灵活

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 影响在减弱 _影响在

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工业集聚

对信息依赖程度高------信息影响力增强

2 环境效益

① 无或小-------可布局于

中度----------可布局于

严重----------可布局于

② 污染方式污染大气单一盛行风的 风向(伦敦)

季风的 方向(沈阳、广州、孟买) 最小风频的 风向

污染水源 远离水源地、河流 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③ 环境敏感工业

(具体工厂)

3 ---

---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 工业联系:①

2 工业集聚: 概念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3 工业地域:

概念

分类:①形成 联系

联系

联系

②发育程度 (钢铁城

、汽车城 )

二 工业联系→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

1 工业分散的原因

2 工业分散的表现

① 与 (原因)

② → 企业

③ 工业分散的目的

④ 工业分散的结果

⑤ 工业分散的动力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 工业联系:①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②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2 工业集聚: 概念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

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

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 工业地域:

概念

分类:①形成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②发育程度(钢铁城

二 1 工业分散的原因

2 工业分散的表现

① 电子元器件工厂 与 电子产品组装工厂(原因) ② 复杂产品生产 → 跨国 企业

3 工业分散的目的 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工业分散的结果 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资金信息技术之间的交流 5 工业分散的动力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时间、区位、主要部门、工业规模、发展历程及主要工业区

二 德国鲁尔区

1 德国鲁尔区位置

2 鲁尔形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原因)

4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的措施

三 辽中南工业区

1 辽中南工业区位置

2 辽中南形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 辽中南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4 辽中南的综合整治的措施

四 对比辽中南和鲁尔区

五 我们学习德国鲁尔区的意义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

1 传统工业区概况

区位:丰富煤铁资源基础

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传统工业) 规模:大型 代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我国辽中南

2 德国鲁尔区

① 位置: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② 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离铁矿区近、水资源丰富

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

③ 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产煤量下降,开采成本上升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用地紧张等问题

④ 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引入新兴工业

调整工业布局,向西拓展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

3 辽中南重工业区

① 位置

② 优越的区位条件

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③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重工业系列问题、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水源不足

④ 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引入新兴工业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

一 新工业区的形成时间、区位、主要部门、工业规模、及主要工业区 简单了解意大利

二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 位置

2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是什么

3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这些条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 浙江温州乡镇企业

1 位置

2 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3 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特点是什么

四 对比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意大利新工业区,江温州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解决措施有哪些

五 我们学习意大利新工业区的意义

二 新工业区

1 新工业区概况

区位: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

部门: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规模:中小企业为主

代表:德国南部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英国的苏格兰地区、日本

的九州岛、美国的硅谷

2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① 位置: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② 特点:中小型、轻工业、同类和相关企业、专业化、分布分生产过程分散 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

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独立经营、密切协作、实现规模效益

③ 优越的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国内环境: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当地条件: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大批廉价劳动力 3 温州乡镇企业

① 位置:浙江省东南部

② 特点:中小型、轻工业、同类企业、专业商品产销基地、分布分散 ③ 优越的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的政策、政府的大力支持

当地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交通运输方便、用水方便

市场广阔

④ 问题:企业之间互不联系,竞争激烈;人多地少用地紧张

⑤措施:加强分工与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加强科技投入,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4 美国“硅谷”

① 高新技术产业特点

② 区位要求:知识和技术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 洁净优美的环境

③ 位置: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

④ 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

交通便捷---航空港、高速公路

全世界的人才高地

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5 北京中关村

① 位置

② 区位优势:

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雄厚

便捷的现代化交通

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 问题: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配

套体系;市场制度和法规不完善;环境质量较差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1 五种方式:铁路 公路 水路(河运、海运)航空 管道

2 方式比较:

铁路:最重要 短途成本高

公路:最灵活(门口到门口) 运量小

水路:最悠久、运量大、运费低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速度最快 运费高、运量小

管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连续性强

4 方式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时间、运量、运距;地点

4 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二 交通运输布局

1 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线、点;形式和层次

2 铁路的区位因素

① 自然因素:地质、地形、水文、气候、自然资源

② 经济因素:促进资源开发拉动沿线经济发展,加强区际的联系与交流,合理

布局铁路网

③ 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民族发展,促进革命老区发展 ④ 科技因素:克服自然障碍

3 港口的区位因素

① 安全避风---海湾

② 水域条件(航行、停泊)---优越条件:港阔水深

③ 陆域条件(筑港、腹地)

地形(优越条件:平坦开阔)

经济腹地(交通运输):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

依托城市

4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 修建原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

修建其它运输方式困难的地方

② 具体选址: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

地势平坦开阔,地势较高坡度适当以利排水

雾和低云少,能见度高的地方

无高层建筑物和障碍物的地方

与城市有一定距离,交通联系便利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 表现: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 交通线变化

发展---聚落发展加快----空间形态变化(嘉兴)

衰落---聚落发展缓慢----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扬州) 3 交通运输网---城市带

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二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 商业网点

① 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运输、地形、人口密度、经济水平

② 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

路沿线

4 商业中心

①(狭义)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② (广义)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广泛的商品来源区和消费区;便利的交通

运输

5 集镇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把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影响环境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 生产力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地矛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水平不盾不断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断提高激化

二 直面环境问题

1

2

3 表现:全球性环境问题

局域性环境问题

4 地域差异

①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环境受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发达国

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缺乏经济技术治理污染)

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实质---发展问题

2 可持续发展

① 概念

②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③ 原则: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问题

2 人均资源不足、资源需求量大利用率低----资源问题

3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在加剧---环境问题

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对比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

2 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

① 清洁生产:全过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② 对比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

3 循环经济---农业---生态农业

① 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② 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

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优点: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

沼气:原料丰富容易制取;沼气属清洁能源可减轻污染;有利于解决农村的

能源问题、肥料问题、饲料问题

4 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更多相关推荐:
中学地理教案范例

中学地理教案范例,内容附图。

高中地理新教案模板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备注评价等级有AAABBBCCC共9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呼伦贝尔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设计者栗娜单位满洲里市第七中学授课年级高一年级授课时间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行星地球教学计划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知识框架知识点一天体系统二太阳系八大行星1八大行星类地行星巨行...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例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教育反思20xx-09-2110:51阅读1390评论0字号:大中小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优秀)

的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章第节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就高中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

地理教案模板

滕州三中地理学科课时教案第单元第课时总第案主备人丁洪涛审核人胡凡东

关于举行富阳市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 - 瓯

附件1温州市教研系统教学评比承诺书注请各县市区教研室将本表随附在参评目录表之后附件2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方向1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哪些方法与手段去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的典型教学设计2倡导和实践在...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开场白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地球在宇宙中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宇宙以及宇宙中有哪些天体类型认识恒星和星云这两种最基本的天体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了解中心天体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彗星等的简要特征3能够用资料说明...

20xx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王荷香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注重实际应用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好地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

高中地理教案(41篇)